炎症性肠病(IBD)主要是指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。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、腹泻、便血等。病程均为慢性病程,也有呈急性发作,因此其治疗也是需要较长的时间。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,患者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个方面:
误区一
便血是炎症性肠病活动的重要标志。有些病人对长期少量便血习以为常,自认为是结肠炎症所致,而不去查找出现便血的原因,自行服药,包括抗生素、中药,甚至应用止血药物。
误区二
有位女患者发生下肢皮肤的溃疡,范围越来越大,于是做了植皮手术,患处愈合。然而不久,另一部位皮肤又出现坏疽。皮肤科医生追问既往史发现患者有多年炎症性肠病,于是按结肠炎治疗,皮肤坏疽未再复发。
误区三
炎症性肠病的患者大多比较重视肠道养生。有些患者确诊后开始严格限制饮食,甚至不吃肉、不吃鸡蛋。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确对饮食较敏感,在腹腔手术后、某些检查前(如结肠镜检查)或疾病复发期间,可能需要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治疗。但是在病情减轻后就应开始恢复饮食,从无渣饮食开始逐渐适应。如果患者对无渣液体饮食的消化状况持续良好,可以考虑转变为流质饮食或清淡的饮食。
误区四
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疾病,久治不愈,症状时好时坏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,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均可消失。有些人在症状消失后便自行停药,结果过不了多久又会复发。
1988年由江西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,获学士学位,曾在江西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(三级甲等医院)担任消化内科主任职务多年,曾在1994至1995年间于上海医科大学(现复旦大学医学院)附属中山医院进修消化内科,师从我国着名消化内科专家王吉耀教授、张希德教授、张善身教授等《实用内科学》的编委,其中王吉耀教授为2005年的全国高等学校医药《内科学》教材的主编,该版《内科学》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。石浔贵副主任医师是我院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,本着以“病人为中心,以技术为核心”的服务理念,以“耐心与信心换取病人的放心与称心”为职责,从事本专业20余年,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,能熟练操作电子胃镜、电子结肠镜、电子十二指肠镜,开展食管、胃、十二指肠、结肠的各项检查、治疗,包括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(ERCP)基础上开展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、内镜下鼻胆汁引流术、内镜下胆本着汁引流术等介入治疗。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多篇医学论文。 (责任编辑:dlsyy) |